“高铁外交”全球热议 加深融入世界经济
问:李克强总理访问中东欧时积极推销中国高铁,并让“高铁外交”成为外媒热议新词。“高铁外交”背后中国经济“出口”布局思路如何?
徐明棋(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领导人出访时向受访国表示愿合作建设高铁,这是正常的经济合作途径,外媒将其描述为“高铁外交”,如果不曲解其中的国际合作主题,无可厚非。
中国在20年内开发了比较成熟的高铁建设技术,再加上设备制造能力,在性价比上已比技术领先的法、德、日更具综合竞争力。此外,如今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对建设高铁有需求,但是缺乏资金。而这正是中国的优势。中国有巨额的外汇储备,并已经表示愿意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惠信贷。高性价比加上优惠信贷,使中国高铁对于中东欧国家和东亚国家有很大吸引力,这当然也会令竞争对手感到不快。
由于高铁建设涉及资金巨大,通常需要政府之间协商总体框架,也就有了李克强总理出访中东欧国家论及高铁建设合作的话题。当然,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出口商品不断升级换代,如今总理“推销”高铁,一方面说明中国的制造业不断成长,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的比较优势在转移,融入世界经济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就当前的情况来看,中东欧国家和东盟中收入水平相对高的国家是中国高铁出口的主要对象。中东欧国家收入水平较高,再加上该地区一体化水平高,跨国的铁路线连接也很长,是建设高铁的理想地区,而他们在技术和资金上对外部也有可观的需求。这些都为中国与该地区的高铁建设合作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机会。
张海冰(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高铁外交”成为热议新词与中国对外经济合作战略密不可分。“高铁外交”并非仅仅是中国经济“出口”布局,而是应东南亚和中亚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尤其是这些地区的国家普遍面临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难题。目前,中国就该项目已与不少地区国家展开谈判,如果顺利,将有望建立连接整个中亚、东欧和东南亚的铁路网,有利于该地区国家的经贸往来和经济发展。
“高铁外交”战略提出,结合了中国自身优势,主要是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经验优势。中国乐于与地区国家分享这些优势,是基于共同利益与合作共赢的战略考虑。但是由于“中国威胁论”的负面影响,总有一些声音怀疑中国“高铁外交”的战略意图,认为中国的目的是输出技术标准、输出产品、便利资源进口等等。实际上,“高铁外交”的效应不能用这些功利的观点来评判,应该关注其对地区经济发展和地区合作的长远积极影响。
“丝绸之路经济带” 扩大发展双赢空间
问:“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有什么战略意义和经济意义?
潘光(上海社科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在欧亚大陆腹地已存在俄罗斯推动的“欧亚经济共同体”计划和关税同盟、美国提出的“新丝绸之路”战略等经济合作构想,但都有排他性。如俄罗斯的“欧亚经济共同体”和关税同盟基本上着眼于前苏联地区国家,其他国家难以真正参与,美国的“新丝绸之路”战略则明显排斥“反美”的伊朗等国。目前,中国发挥重要作用的上合组织与欧亚经济共同体/关税同盟及西方主导的合作项目间既存在竞争,也有合作潜力,但任何一方都难以一家独大。
“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将历史传统与现实需求相结合,以包容性发展的宽广胸怀追求合作共赢,促进共同发展。欧亚各国的经济实力和发展状况不同,对经济合作的利益诉求不一致,收益也有差别。这些客观差异是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必须妥善处理的问题。正因为此,“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以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为主线,兼顾各方的关切和期待,倡导丝绸之路命运共同体意识。“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缘毗邻优势、文明相通优势和经济互补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优势,兼收并蓄各方的互联互通计划及合作项目,如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的南北通道、中国与中亚地区的东西走廊,美国“新丝绸之路”战略中的基础建设项目,乃至横贯欧亚大陆的“新丝绸之路”铁路/公路桥等。这一构想的推进必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紧密、相互合作更深入、发展空间更广阔。
徐明棋:习近平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在全世界引发巨大反响。丝绸之路曾是中国与西方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中国的经贸关系曾经十分密切。后来由于各种自然和人为的因素,中亚国家与中国的贸易增长缓慢。近几年,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在合力打击“三股势力”势力的合作上不断进展,经济合作也被提上重要的日程。中亚国家与中国在客观上也存在着非常强的经济互补关系,双方拓展经贸合作的空间十分广泛。因此,此次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亚提议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恰逢其时。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于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
第一,可以将中国强大的制造业生产能力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蕴藏的丰富资源相结合,提升各自的经济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率,获得双赢。
第二,中亚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而中国既有丰富的金融资源,也有基础设施建设的强大的能力。如果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带动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快速改善,就能为未来的经济合作建立起更坚实的基础。
第三,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政治制度多元,在国际政治格局中地位差异也很大,文化背景各异,仅以上海合作组织的合作框架推进从中国向中亚直至中东地区的合作难度较大。以丝绸之路的历史合作概念推进经贸合作较易取得各方都能够接受的合作进展。
第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尽管可以拓展中国的市场空间和资源供应渠道,但是绝不是像一些国外媒体解读的那样仅仅服务于中国利益。中国是想通过合作共赢的理念建立起更加繁荣的横跨亚欧大陆的经济带。
张海冰: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历史基础和文化基础,将世界经济的历史发展和现实需要非常好地结合在一起,让古丝绸之路重新焕发新的活力,惠及经济带上的各国发展。
对中国而言,首先,拓展了中国西部开发和发展的战略空间,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中亚邻国和远达欧洲的国家联系起来,显示了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全球视野。其次,推动中国经济走出去的新一轮热潮。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铁路、公路、航空、电信、电网、能源管道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合作机会。最后,有利于中国构建区域和跨区域经济合作机制,适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现实需要。
“上合组织”瞄准未来 聚焦安全经济文化
问:今年的上合组织峰会主题是研究部署进一步深化成员国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中国与除俄罗斯外的其他成员国关系如何?上合组织未来如何发展?
潘光:上合组织中有许多成员国是中亚国家,20多年来,中国-中亚关系发展迅速,贸易额从建交初4.6亿美元增至2012年460亿美元。今年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亚,使中土、中吉关系分别提升至战略伙伴关系,中哈进一步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乌进一步发展和深化战略伙伴关系。为什么中国-中亚关系发展得这么好?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的答案最能说明问题:“在乌独立和发展的22年间,中方给予大量真诚宝贵的支持,从不附加任何条件,总是充分照顾乌方关切。”而上海合作组织13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是在框架内解决了历史遗留边界问题,如原中苏边界西段3000多公里已全部解决。二是合作打击跨国恶势力。中国、俄罗斯、中亚国家建立地区反恐机构,在打击“三股势力”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第三,在推动区域经济文化合作良性发展、应对国际经济、金融危机的冲击方面,也取得明显成绩。在今年的上合组织领导人峰会上深入研究了未来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首先,维护安全仍是第一要务。在进入第二个10年后,“三股势力”回潮、成员国内部动荡、外部冲突激化影响、美国及西方的牵制、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冲击等,使上合组织面临极其严峻的、交织的安全挑战。从中长期看,维护欧亚大陆腹地、特别是中亚安全与稳定仍是上合组织各国首要任务。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和联合行动能力不强是上合组织的薄弱环节。2012年北京峰会通过的《关于应对威胁本地区和平、安全与稳定事态的政治外交措施及机制条例》,大大加强上合组织维稳应急行动力。上合组织还积极探索与联合国、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等开展联合维和的途径。在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安保成功合作的基础上,上合组织大型国际活动安保合作常设协调机制的建立,将强化大型活动举办期间的情报交换、早期预警、快速反应机制,确保活动顺利、安全举行。
其次,促进经济合作是上合组织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就近期而言,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上合组织经济合作的战略目标。协助中亚国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对外合作方向多元化,是上合组织经济合作的重要任务。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际能源市场正在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西方国家提出的碳关税、新能源、绿色经济等,对中国、中亚国家和俄罗斯都是压力。上合组织各国作为世界主要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必须根据形势调整能源合作模式和路径。建立开发性金融合作机制,是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上合组织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是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开发输送,而这些项目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从长远看,来自中国、俄罗斯,以及上合组织以外的金融机构,或某些西方国家的贷款等均不可能完全解决上合组织的融资需求,只有在上合组织银联体的基础上建立上合自己的实体化开发银行,才能真正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必须通过文化合作夯实民意基础。欧亚地区是汉儒、斯拉夫、伊斯兰、印度、佛教等多种文明的交汇地,各种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友好交往。上合组织一直遵循“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精神,通过人文合作,促进不同民族、宗教、国家人民的心灵沟通。上合组织建立的文化、教育、卫生、科技等部长会晤机制,不断规划、设计、组织、实施各类合作,今后工作主要包括:促进成员国学术机构间相互协作;推动各国交换留学生和学者;提高合作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特别重视促进青少年文化交往,将其视为具战略意义的举措。
带来潜在积极影响 中土交易一波三折
问:为什么中土导弹交易会一波三折?这将带来哪些影响?
李伟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所长、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中土导弹交易一波三折的主要原因是美国、欧盟和北约高层不断对土方施压,而土耳其也有以这次采购来反制欧美的一面。因为土耳其是在向北约成员国提出希望以先是联合生产,然后独力生产的进口条件遭到欧洲供应国的拒绝后,才最终选择了中国。欧洲和美国只认可“先购买后升级”的方式出口武器,而中国愿意满足土方要求,如果美国和北约不是坚决反对的话,土就可借此建立独立的民族国防工业,必要时甚至可以逐渐摆脱对欧系武器的依赖。如果美国和北约坚决反对,土也可以此表达不满,并借此提高要价。
自此,土最终是否选择中国导弹防御系统已经不那么重要。即使其被迫放弃,也不会改变中国导弹系统在土耳其心目中形象,土耳其或可能进口其他中国武器作为补偿。经过这次博弈,中国防空导弹系统可与美国和北约竞争的事实已给中东各国留下深刻印象。在中东各国开始寻求多元安全合作的新形势下,有关中土两国导弹交易所产生的宣传效应将对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安全和军事合作带来潜在的积极影响。
拓展中东欧“潜力股” 打造中欧“增长点”
问:中国为什么会在今年格外重视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中东欧国家对此持什么态度?
叶江(上海欧洲学会副会长):实际上,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的重视并非始于今年。2012年4月,首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在华沙举行,并于当年9月6日设立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秘书处。同时,中国政府面向中东欧国家设立的总额100亿美元专项贷款也正式启动。正是在此基础上,今年中国更加强了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
中国重视加强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一是因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合作基础坚实;二是由于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经济上的互补性很强,双方具有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契合点;三是通过加强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合作能更好地促进中国与欧盟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更为广泛和深入地发展。
毫无疑问,中东欧国家对中国加强与它们的合作关系是持十分积极态度的。波兰国际事务研究所研究员瑞丝蒂娜·塔塔尔坦言,中东欧国家中的大部分相比西欧尚欠发达,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发展能力相对有限,因此这些国家对与中国发展合作非常积极。
孙玉玺(中国波兰友好协会会长、前驻波兰、意大利大使):目前,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已展现出一些亮点:首先,中东欧国家拥有高品质的肉、奶、酒制品,中国城镇化进程将带动对这些产品的需求扩大,中东欧将成为中国重要农产品进口来源地。其次,大多数中东欧国家交通设施都面临改造更新问题,中国相关产业飞速发展,完全有把握高质量承接中东欧各种交通基建项目。第三,中东欧国家电力设备亟待升级换代,中国火电、水电技术已达到世界标准,核电、风电、光电技术也很成熟,性价比高,成为中东欧国家的理想选择。第四,中东欧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资金保障,中方提供的100亿美元专项贷款,可支持中东欧大项目建设。中方会推动与中东欧国家互设金融分支机构,签署更多本币互换和结算协议,为贸易投资提供更多便利。
问:有人认为中国与中东欧合作是中国分化和攻破欧洲战略的一部分。如何看待这种评论?
叶江:实际上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第二次会晤与会各方所发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布加勒斯特纲要》对此已经做出很好的回答。《纲要》明确指出:“与会各方强调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与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相辅相成,并行不悖,愿继续本着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加强和深化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李克强总理出席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之前,中国与欧盟在北京举行了第十六次领导人会晤。其间,双方共同制定了《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确定了中欧在和平与安全、繁荣、可持续发展、人文交流等领域加强合作的共同目标。在很大程度上,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间的合作恰恰是落实《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根本不是什么所谓的分化欧洲战略。
孙玉玺:中东欧16国中,11个是欧盟成员国,另外5个是欧盟的候选国或联系国。中东欧国家面积占欧洲的三分之一,人口1.6亿,但目前对华贸易总和还不到整个欧盟的十分之一,对华投资总额不到12亿美元。中国与这些国家发展水平接近,经济互补性强。彼此有意愿,也有动力开展合作。中东欧国家是欧洲经济发展的“潜力股”,中国同中东欧国家的务实合作是中欧整体合作的“增长点”。
另外,中国支持欧洲一体化建设,希望欧洲繁荣、发展、团结。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是中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开展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有利于提升中欧整体合作的规模和水平,有利于中国、中东欧国家和整个欧洲的发展。
问:如何看待老欧洲领导人在今年年底“排队”访华?
叶江:就在今年中国大力发展同中东欧国家合作的同时,中国与老欧洲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并没有减少。
虽然,中国与欧盟以及德、法从去年起产生了“光伏争端”,但中德与中法之间通过高层互访将争端的负面影响限制在相当小的范围,同时又相当有力地促进了中德和中法关系不断向前发展,甚至吸引了英国首相卡梅伦也于12月出访中国。老欧洲领导人在年底的一系列访华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与欧盟之间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孙玉玺:中国和欧盟是世界格局中的两支重要力量,中欧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欧加强合作不仅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繁荣。双方领导人的频繁互访也谈不上是什么“外交攻势”,而是双方急于发展合作的迫切需要。
尽管双方出现了“光伏争端”,但我相信,只要中欧双方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原则,毫不动摇的把务实合作推进下去,就一定能够有效管控好问题和分歧,在中欧关系发展的进程中逐步化解问题,超越分歧,使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向前发展,造福双方人民。
问:对于中国来说,在面向欧洲的外交关系上还有哪些可以做?如何处理中东欧与老欧洲各国的关系?
叶江:中国目前的对欧政策可以归纳为抓住欧洲的东西两头,促进与欧盟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同时通过推进中欧(盟)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带动与中东欧国家及老欧洲各国之间的深入合作。在很大程度上,由于这一对欧政策建立在对欧盟这一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国际政府间组织及与其成员国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基础之上,因此功效显著。中欧关系的未来如果继续按此路径发展将能更好地实现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互利合作,并促进中国与欧盟,乃至与整个欧洲大陆之间的关系健康、均衡和可持续的发展。当然,在此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应该注意平衡中国与欧盟机构,以及与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关系,即在加强与欧盟成员国双边关系的同时,应注意协调与欧盟这一区域国际组织间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孙玉玺:中东欧是欧洲大家庭的重要部分。中国坚定支持欧盟一体化进程,希望看到一个更团结和繁荣的欧洲。中国支持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的选择,相信中国-中东欧全面合作不仅有利于双方人民,也必将为中欧关系健康、均衡和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目前,中国自身改革的全面深化和经济的行稳致远、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的蓬勃发展,将创造巨大商机。据初步测算,从今年到2020年,中国从欧洲进口商品累计将达3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对欧洲投资额、中国公民到欧洲旅游人数也将大幅增长。中国改革发展的成果、中国-中东欧合作不断深化,将惠及中国与欧洲人民。
美无意在中东纠缠 中国传播“正能量”
问:中东今年依然十分动荡,与往年相比有什么特点?
李伟建:今年中东地区形势呈现两大趋势:一是由中东变局引发和激活的教俗、教派之争以及其他各种政治和社会矛盾正成为影响地区形势发展的主要因素,各种政治力量为主导国家政权、引导国家发展方向而展开博弈甚至爆发冲突成为埃及等“后革命”国家现阶段的主要特征。二是美国战略东移导致中东形势和地缘政治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叙利亚经历了一场似乎一触即发的化学武器危机,但最终得以通过外交对话化解,持续了十年的伊核问题僵局,今年终于出现了外交解决的势头,而这一切均与美国中东战略调整有关。
在上述两大趋势之下,今年的中东形势相比往年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宗教力量在中东变局中的影响呈先扬后抑之势。在一些国家最初的选举中,获胜的基本都是伊斯兰政党。但今年以来,这些伊斯兰政党都不同程度遭到世俗力量的冲击。此外,在叙利亚问题上,国际社会对其背后的教派争斗因素可能向周边国家扩散、成为地区局势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已有所警觉。
第二,地区内各种政治力量和宗教组织间的斗争出现暴力化倾向,极端组织和恐怖分子乱中取利,地区安全局势不断恶化。流窜在中东各地的极端组织和恐怖分子开始在这些动荡国家聚集壮大,成为影响地区稳定的最大安全隐患。目前,中东有许多恐怖分子在叙利亚参战,在积累实战经验后又返回各自国家从事恐怖活动。
第三,今年以来,埃及、突尼斯和利比亚等“后革命”国家普遍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困境。一方面,持续动荡极大破坏了它们的经济秩序,重振经济刻不容缓;另一方面,各政治力量忙于在政治重建中争权夺利,短期内拿不出治国理政良策,而西方的援助承诺口惠而实不至。在这种情况下,底层民众积蓄着对新政权的不满,社会不稳定因素在增加。
问:为什么美国与西方对中东变局的政治热情会下降?
李伟建:今年以来,美国总体上对中东变局的关注度和实际投入都有所下降,介入叙利亚内战的政治意愿明显减弱。克里今年虽多次访问中东,但其目的更多是为安抚美国战略重心转移引发的中东盟友不安情绪,缓和中东热点问题的紧张度,同时也为缓解美国国内对奥巴马中东政策批评的压力。从美俄就销毁叙化武达成协议以及与伊朗达成核问题协议看,美国显已无意在中东全面纠缠,战略重点东移已成定局。
除了战略重点转移之外,美国与西方对中东变局政治热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中东变局的后续发展与美国和西方最初的期望相去甚远,尤其是政治伊斯兰力量上升以及极端主义和恐怖势力的回潮是它们最不想看到的。奥巴马不愿在中东投入更多资源,还因为今年美国自身为联邦政府关门、债务违约风险,政府机能失调等诸多问题所困扰。此外,美国的民意也反映出绝大多数美国人反对再在中东地区进行军事冒险。
问:德国《明镜》周刊提出,现在是中国来到充满风险的中东之时了。今年,中国在中东发挥了哪些作用?中东各主要大国以及美国如何看待中国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李伟建: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始终坚持政治解决,反对外部武力干预的原则立场。今年6月,叙利亚主要反对派组织“全国对话联盟”访华,中国做了大量劝和促谈的工作。9月中国又邀请了巴林国王哈马德和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访华,向他们阐述了中国坚持政治和对话解决叙利亚问题的立场。
在伊核问题上,中国是解决伊核问题六方机制中的重要一员,不仅参与了伊核问题的各种机制性谈判,还在中美、中俄和中伊等双边层面上就相关问题进行积极沟通协调,不久前习近平主席还与伊朗总统鲁哈尼通了电话,重申了中国在伊核问题上的一贯立场。王毅外长最近也代表中国参与了在日内瓦举行的伊核问题谈判,为最终达成伊核协议做出了中国的贡献。
未来中国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包括中东在内的国际事务中,自身所承载的国际责任和外界对中国的期望值都在增加。当前中东国家亟需吸取“正能量”来助其实现地区和平及平稳转型,中国在这方面可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利用自身的发展优势,为中东国家平稳转型发展做出独特贡献。
美国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依然是中东的主导力量,但其单边行事的主观愿望和实际能力都在下降,对中、俄等大国参与中东事务的心态趋于务实。美国中东战略调整后,中东出现寻求多元安全合作的倾向,这给中国展开积极进取的中东外交带来更大的空间。近年来,中东国家对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认知有了极大提高,发展对华关系意愿强烈。尤其在经历大变局后,希望借鉴中国发展经验和获得中国经援成为不少国家的现实需要。这也为中国深化与阿拉伯国家合作提供了新机遇。(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