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访欧阐述重要外交理念述评

时间:2014-05-05浏览:5

担当和平发展合作的造桥者

——习近平访欧阐述重要外交理念述评之一

   

      新华网北京4月29日电(记者徐剑梅)2014,是一个历史感凝重的年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75周年、中日甲午海战120周年……从西方到东方,血与火的回忆,穿越历史烟尘,扑面而来。

      2014,又是一个各国审时度势调整航向、东西方交融互鉴明显加深加快的年份。春暖花开之际,习近平主席出访欧洲,推动中欧合作,提出影响深远的重要主张,受到国际瞩目。

      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从中国看世界,从历史向未来,中国如何与各国共同走向更加和平、安全、美好的新世纪?

      打造新兴大国的发展之桥

      看中国向何处去,需要界定中国在世界中的坐标。

      看未来向何处去,需要认清现实在历史中的坐标。

      习近平主席访问欧洲,发表系列演讲和文章,描绘出清晰连贯的坐标图。

      在全球坐标系看中国:拥有悠久的文明,经历深重的苦难,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践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发生全面深刻的变革。

      正如习主席所说,观察和认识中国,历史和现实都要看,物质和精神也都要看。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发展史,改革开放30多年探索史,这些历史一脉相承,不可割裂。

      而从中国看世界大棋局,大调整大变革的步伐不断加速,关系到人类未来图景的历史性、根本性变革正在发生。但零和时代虽已成过往,零和思维却挥之未去。一些人身子进了21世纪,头脑仍留在20世纪。

      中国作为和平发展的新兴大国,将担当什么样的国际角色?

      习近平主席今年3月的欧洲之旅,向世界展现富有中国特色的回答:造桥——建设和平稳定之桥、增长繁荣之桥、改革进步之桥、文明共荣之桥。

      对内,求发展、求变革、求稳定,建设平安中国;对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建设和谐世界。

      作为改革开放的中国,有愿望、有能力成为时代的造桥者,在东方和西方之间,在历史与未来之间,携手国际社会,建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座桥梁,从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修昔底德陷阱,共同把21世纪缔造成人类共享和平、发展与繁荣的世纪。

     打造贯通东西的文明之桥

      人类文明,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多元的,每一种文明都曾得到其他文明的滋养。当东西方站在一起,应该拥抱而非“冲突”,因为他们都是经历过战争浩劫的文明巨人。

      习主席的欧洲之旅,是东方文明面向世界敞开心怀之旅。

      他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收获由衷掌声:“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如果居高临下对待一种文明,不仅不能参透这种文明的奥妙,而且会与之格格不入。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

      要走向世界,必须通过交流与沟通,消除非理性的偏见和焦虑,促进人类文明的多元互融、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打破大国崛起中关于战争、衰落、零和的所谓“宿命”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正是中国作为一个泱泱大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特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体现。

      地球村的每个公民,都有责任成为时代的造桥者,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丰富全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桥如大动脉,贯通东西方。

     打造增信释疑的共识之桥

      相互了解、相互理解是促进国家关系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反之,相互怀疑和相互恐惧,是所有时代的战争温床、和平毒药。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更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习近平主席郑重宣示。

      怎样避免20世纪人类浩劫的重演?为了人类的永续发展,国际社会应如何寻找最大公约数,以进入理解和互信的良性循环?

      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习近平主席近日强调。

      历史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提供启示。中国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却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而鸦片战争以来百多年间战火兵燹,内忧外患,令所有华夏子孙对战争苦难刻骨铭心。

      “和”,因为历史的传承、现实的路径、内心的渴求、世界的潮流,成为中华民族浃髓沦肌的深厚基因。

      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在中国行不通。事实上,中国不仅是和平的忠实守护者,也是和平的热心促进者。从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到倡导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亚欧增长极强强联手,中国从世界和平发展的大义出发,孜孜寻找深化互利合作的契合点。在人类建设通向未来桥梁的事业中,中国是重要的贡献力量。

      和平造就富足,战乱摧毁文明。人类正行进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中途,少一些纷争、多一些共识,少一些排斥、多一些尊重,少一些偏执、多一些包容,人类就会有更多的心灵相通和相互信任,才能共享世界和平与稳定。

     打造共同安全的世纪之桥

      五月的鲜花,即将开遍原野。

      松花江、诺曼底、易北河、珍珠港……鲜花掩盖下,长眠的二战志士,被吟唱和铭记。

      在欧洲之行中,习近平主席谈到:千百年来,人类都梦想着持久和平,但战争始终像一个幽灵一样伴随着人类发展历程。

      如何打破战争魔咒?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今天,比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刻,都更为迫切和重要。

      身处“历史感凝重”的2014年,重温德国剧作家莱辛的告诫不无益处:历史不应该是记忆的负担,而应该是理智的启迪。

      生硬机械地将现实与历史相比,只会导致对现实全然错误的认知。

      在这个变动不居的世界,中国对自己有着明确的定位,那就是走和平发展合作之路,坚定不移地积极履行作为一个负责任新兴发展中大国所应担负的国际责任与义务。中国是国际秩序积极的维护者、改革者;是世界和平坚定的守护者、推动者;是全球发展重要的合作者、拉动者。

      在欧洲之行中,习主席指出: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多边不要单边、要对话不要对抗是中欧双方的共识。文明文化可以传播,和平发展也可以传播。中国愿意同欧盟一道,让和平的阳光驱走战争的阴霾,让繁荣的篝火温暖世界经济的春寒,促进全人类走上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道路。

      中国倡导的这座通向未来的友谊和合作之桥,为世界展现了光明的前景。

 

 

东方醒狮与世界交往之道

——习近平主席访欧阐述重要外交理念述评之二    

    

      新华网北京5月4日电(北京看世界)(新华社记者徐剑梅 任海军 柳丝)睡狮沉沉一梦,世间沧海桑田。

      在不断奔涌前行的世界大潮中,中国——曾经衰老羸弱的东方睡狮,早已苏醒并焕发青春,抖擞精神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不久前访问欧洲时打的比方,生动概括了东方醒狮与世界的交往之道。

     护佑平安、兼善天下的和平之狮

      在中国文化里,狮子历来被视为“瑞兽”,仁慈威严,象征着兴隆祥瑞。传统中国建筑每以石狮镇护平安,风气至今不泯。

      和平、和善、和睦,深植于东方狮子的精神世界与文化血脉之中。

      访欧期间,习近平主席郑重宣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

      “这种自信和自觉,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来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来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他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演讲时深入阐述。

      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传统绵延数千年。“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自古铭记,“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睦邻友邦”、“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

      近代历史上,中国狮酣睡于固步自封的旧梦,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睡狮不醒,备受欺凌,非但不能对世界和平有所贡献,也无从护佑子民的平安。终于,睡狮在最危险的时候觉醒,发出“最后的吼声”。

      今天,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聚精会神搞建设,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一是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之路,不仅是对中国现实国情的清醒认知,也顺应着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

      中国绝不走“国强必霸”的道路,但中国也绝不会重复鸦片战争以后在列强坚船利炮下被奴役被殖民的历史悲剧。我们必须有足以自卫防御的国防力量。习近平主席的话语,传递了中国人民痛定思痛的共同心声。

      “中国将坚定不移维护自己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任何国家都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中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意志。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醒狮屹立东方,守护神州大地,守望世界和平。

     讲信修睦、上善若水的可亲之狮

      西方文学和影视剧中有两只著名的狮子:《纳尼亚传奇》中纳尼亚王国缔造者、狮王阿斯兰,充满智慧、仁爱、正义与力量;《狮子王》中活泼可爱、勇敢坚强的小狮子辛巴,历经磨难长大后捍卫和恢复了王国的和平安宁。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与阿斯兰和辛巴一样,中国这只东方醒狮是奋起自强的勇者,崇尚道义,可敬复可亲。

      “中国的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我们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习近平主席的欧洲行,延续着一个负责任东方大国的讲信修睦之旅。

      从真、实、亲、诚的对非政策,到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从推动中欧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的合作,到提出以理性、协调、并进为主线的核安全观,无不诠释着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准则。

      无论交往国家的大小,中国始终平等相待,致力于互利合作、共同发展,树立和强化利益交融、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意识。

      无论交往人民的贫富,中国人民从不忘记帮助过自己的朋友,也愿意用同样的胸怀对待他人。重情尚义,以诚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大邦者下流”,习近平主席还以中国先贤哲语言志,表达了东方醒狮如同居于江河下游那样,拥有容纳天下百川的胸怀。

      ——“对‘中国威胁论’、‘中国衰落论’这样的说法,要抱着一种平常心,一种宽阔的胸怀,一种开放理解的态度来对待。”

      ——“很多问题的解决不在一时一刻,要保持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潜移默化,滴水穿石。”

      而对他国发展经验,习近平主席虚怀若谷:“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三人行必有我师。”世上至柔,莫过于水,但它却能穿透坚硬的岩石,这就是“柔德”所在。

      上善若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东方醒狮与世相处之道,以古方今,无惭曩哲。

     求同存异、共享机遇的文明之狮

      “我们所处的,既是同舟共济的时代,也是个性彰显的时代,既是机遇前所未有的时代,也是挑战前所未有的时代。”习近平主席在比利时《晚报》发表的署名文章写道。

      “‘智者求同,愚者求异’。中欧要本着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态度去加强对话和沟通,寻求利益最大公约数,共享机遇,共迎挑战。”

      文章谈的既是中欧两大文明巨人在新世纪的相处之道,也是文明的东方醒狮与世界的交往之道。

      在阿斯兰和辛巴眼中,世间万物可以快乐并存。在中国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人类文明之花万紫千红。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国情、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应当相互理解、真诚相待,善于倾听对方意见,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大家的事情,就应该大家商量着办。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的转折期,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多变,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密切交织。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趋势不可阻挡,但冷战的零和对立思维,傲慢的“历史终结论”心态,却仍在国际关系中挥之不去。

      “我们将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出发,贡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贡献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为人类社会应对21世纪的各种挑战作出自己的贡献。”面对变幻的国际风云,习近平主席表明中国的负责任大国立场。

      世人有目共睹,改革开放的中国,是国际体系负责任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当代中国对战后国际秩序和《联合国宪章》权威性的有力维护,为使国际政治经济治理更趋公平公正而进行的积极努力,带动了世界的发展。

      东方醒狮雄起,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而不是威胁,是和平而不是动荡,是进步而不是倒退。中华民族的复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同一历史进程不可分割的部分。

      险滩和礁石阻挡不了奔腾入海的河流,问题和分歧阻挡不了东方醒狮与世界互利共赢之路。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21世纪是合作的世纪。心胸有多宽,合作舞台就有多广。”

      墨子有云:“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对于中国这只和平、可亲、文明之狮,国际社会理应欢迎而不是畏惧,帮助而不是阻碍,支持而不是遏制。

      文明的繁荣、世界的未来,在年轻人身上。用平等、尊重、爱心来看待这个世界,用欣赏、包容、互鉴的态度来看待不同文明,用青春的活力和青春的奋斗,让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变得更加美好。

      这是习近平主席在欧洲之行最后一站——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对中欧年轻学子表达的期待,也是东方醒狮所期望的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同进步之道,与世界其他文明互容、互鉴、互通之道。

 

实现“中国梦”,让两个文明比翼双飞

——习近平主席访欧阐述重要外交理念述评之三

 

      新华网北京5月6日电(记者隋笑飞)“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华文明也必将顺应时代发展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国家主席习近平访欧演讲时的重要论述,再一次向世人深刻阐述了“中国梦”的丰富内涵。

      翻阅世界史,很少有哪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一样,历经苦难与辉煌;环顾全世界,很少有哪一个国家,在持续奋斗中,始终坚守着同一个梦想。这个梦想,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宣示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国家繁荣富强,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历史也告诉我们,没有振奋的精神、高尚的品格,一个民族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正如专家指出的,作为“中国梦”核心内涵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本身就蕴含着物质丰富与精神提升的双重含义。“中国梦”不仅是物质之梦,更是精神之梦。

      发展才能自强,实现“中国梦”,要求我们在物质上强大起来。在中华民族向着伟大的“中国梦”奋勇进发的新的历史征程上,面临新形势新挑战,人们深切感受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引领中国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强国之路的决心和信心——

      人们注意到,党的十八大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深化改革开放新的宣言书和动员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详细提出发展目标,不断推出发展举措。

      人们还看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蓝图,已经绘就。从行政审批等事项取消下放到推动金融体制改革,从加快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向全国推进步伐到加快棚户区改造,党和政府实施的一项项具体行动,正在把宏大的“中国梦”变成一个个真切实在的“就业梦”“上学梦”“住房梦”“宜居梦”“小康梦”……

      精神激励前行,实现“中国梦”,要求我们在精神上也要强大起来。如果说,当代中国的崛起,与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作出的价值选择紧密相连;那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必将与共产党人引领亿万人民建设的精神家园不可分割。可以说,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这是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就全党全社会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指导思想和原则、给出了具体方法和实现路径。中国大地上,全力培育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不断书写中国精神新篇章。

      这是一种持续发展的动力。举目神州,亿万人民在历史的进程中用行动书写中国精神,丰富中国精神。“最美基层干部”“最美乡村医生”“最美乡村教师”“最美消防队员”……一个个“最美”中国人,闪烁着中国精神的光彩,聚合着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人们还发现,中国传统文化迸发出强大凝聚力、现代志愿精神拓展新内涵、文明之风深深镌刻在城市精神里……

      伟大事业源于伟大梦想,伟大梦想凝聚强大力量。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锐意进取、不懈奋斗,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正不断迈出坚实步伐,走向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

 

文明交融互鉴的六字箴言

——习近平主席访欧阐述重要外交理念述评之四 

  

      新华网北京5月7日电(记者李学梅)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文明似火,烛照古今。
      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多彩、平等、包容——习近平主席访欧期间,就文明交流互鉴提出的六字箴言,凝聚了东方文明古国的历史感悟和现实思考,为书写全球化时代文明交流融合新篇章提供了智慧之钥。
      多彩——人类文明生气勃勃的共生画卷
      人类历史长河中,波澜壮阔的文明图谱,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
      “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习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说。
      说不尽中外交流史上的一段段佳话:汉代张骞两度出使西域;唐代各国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长安;明代郑和七下西洋……中华文明兼取众长、以为己善;而中国文明的成就,从哲学到文学,从医药到烹饪,从丝绸到瓷器茶叶,丰富了西方和世界各国民众的物质与精神生活。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习近平主席的生动比喻,传递了对人类文明多样性价值的珍视。
      “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习近平主席的这番话,既表达了中国愿与世界共享人类智慧,也表达了对国际风云变幻的现实关切。
      阳光变幻七色,世界丰富多彩。时光飞逝、世事沧桑,21世纪的人类发展图景,不应是不同文明相互冲突,彼此排斥,而应是交融互鉴、生气勃勃的共生画卷。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习近平主席的话语,应当成为世界文明进步的努力方向。
      平等——立足自身文明之美和美人之美
      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历史上,人类吃够了傲慢与偏见的苦头。怀抱独尊或贬损某一种文明的褊狭心态,只能带来更多的隔阂与误读。
    “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如果居高临下对待一种文明,不仅不能参透这种文明的奥妙,而且会与之格格不入,”习近平主席娓娓而谈。
      平等,需要对其他民族文化有深入了解并予以尊重、欣赏。只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才能做到美美与共。
      自信的另一面是谦逊。它是平等进行文明交流借鉴的重要前提。没有谦逊,自信难免向盲目自大或极度自卑两极演变。
      习近平主席的欧洲之旅,以对中西文化的熟悉和了解,以富有亲和力的自信和谦逊风度,展现出改革开放的当代中国面向世界的平等心态。
      这种平等心态,来自中华文明强大而独特的吸引力。正如美国汉学家史景迁所言,“一个国家之所以伟大,条件之一就是既能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又能持续保有这种吸引力……中国的光彩曾经暂且蒙尘,但她的吸引力却从未消失”。
      这种平等心态,来自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生生不息、海纳百川的创新动力。古往今来,中华文明几经艰难蜕变,但上下求索的脚步从未停歇。
      这种平等心态,同样来自对世界文明发展大势的把握。今天,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继续深入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中国和平发展,中华文明将更加魅力焕发,对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我们期待时间能够消除各种偏见和误解,也期待外界能够更多以客观、历史、多维的眼光观察中国,真正认识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中国的期待,令世界动容。
      包容——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文明交流互鉴,不仅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也是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要通过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教育、科技、文化活动,让和平理念的种子在世界人民心中生根发芽,让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星球生长出一片又一片和平的森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习近平主席这样动情地说。
      历史和现实昭示人们,文明本身并不会引发冲突,对另一种文明缺乏包容,是隔阂、纷争、仇怨和动荡冲突的重要根源。
      在欧洲,习近平主席以历史为师,发出真诚告诫:
      ——“在文明问题上,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
      ——“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
      在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的石碑上,用多种语言镌刻着这样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
      承认文明的多彩、以平等的态度交流、以包容的胸怀互鉴,在人之思想中,保卫和平之屏障便能牢不可破,未来人类文明繁荣共生的灯火便将长明不熄。
      多彩、平等、包容——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六字箴言,是改革开放、和平发展的中国,对自身和世界文明交融互鉴、共同进步的殷殷期待。


坚持文化自信 推动中外交流——

习近平主席访欧阐述重要外交理念述评之五

  

    新华网北京5月9日电(记者廖翊)“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习近平主席日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中,就中华文化与“中国梦”、文明交流与世界和平的深刻关联作出重要阐释,引起世界积极反响。

  弘扬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

  一个国家的文化,从来代表这个国家自古而今的审美、追求与理想,连接民族的过去和未来。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基本内涵的“中国梦”也是如此。

  回望历史长河,从“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物质生活向往,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厚德载物”“民胞物与”的情操追求,分明听到“中国梦”这部伟大交响绵延数千年的深沉前奏与历史回声!

  中国梦,中华民族期盼千年的梦!正如习近平主席演讲所言:“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早就向往人们的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中华文明历来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因此,中国梦“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中国人自古以来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中国梦的灵魂,蕴含在5000年中华文明中。凝望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我们感受的正是千古绵延的创造精神、爱国情怀与气质操守。这些优秀品质,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说。

  中国梦,体现了中华文化精神内核的理想与追求。弘扬和繁荣中华文化,宣示的是坚定的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

  推动文化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一位欧洲学者表示,习近平主席关于文明的阐释令其印象最为深刻。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对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历史文化事件进行深情回望:从公元前中国开辟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到唐朝与各国通史交好;从明朝郑和七下西洋,到明末清初中国人积极学习现代科技知识等;从佛教传入中国形成中国特色佛教文化,到现代中国写意油画的形成……

  “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习近平这样总结伟大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表达出鲜明文化观:“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这既是历史的回望,也是现实的总结——中国何以在短短30多年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互学互鉴,得益于吐故纳新!

  中华文化,因互鉴包容、与时并进的特性,始终充满蓬勃生命力,赋予一个民族开放胸襟与广博情怀。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华文化,必须继承、发扬中华文化重要的精神特质。

  为此,习近平主席欧洲演讲中提出“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同时真诚表示:“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

  坚持和平发展,构建和谐世界

  如何看待中国梦?如何看待中国的崛起?欧洲之行,习近平主席郑重重申中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让人记忆犹新:

  “面对中国的块头不断长大,有些人开始担心,也有一些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认为中国发展起来了必然是一种‘威胁’,甚至把中国描绘成一个可怕的‘墨菲斯托’……”

  习近平主席以德国家喻户晓的大作家歌德小说《浮士德》中的人物作比,引起德国观众的共鸣;又用“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等相沿数千年中华文化传统解读中国人的“和平血脉”,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积极反响。

  “习近平演讲体现出中国文化中和谐共存的理念。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中国实现了稳定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阿拉伯国家联盟前驻中国办事处主任阿卜杜勒·瓦哈卜·萨基特说。

  中国梦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中,习近平主席以与欧洲共建和平稳定之桥、增长繁荣之桥、改革进步之桥、文明共荣之桥的期许,对中欧贸易等前景作出积极展望,向世界宣告:中国的和平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将为世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主张‘和而不同’,而欧盟强调‘多元一体’。中欧要共同努力,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习近平主席对中欧文化交流的阐释,既反映了对世界发展的乐观期许,也体现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的基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