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报告: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望在35年内初步建成

时间:2014-07-03浏览:12

  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3日讯(记者史博超)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与未来:12国智库论坛”日前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会议发表了题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愿景与路径》的研究报告,认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提出一个时间跨度为35年的三步走战略,有望在2049年初步建成。

  “三步走”的战略设想如下:从现在起到2016年为战略动员阶段,主要分为国内动员和国际动员。在2016年到2021年为战略规划期。在战略动员的基础上,由主要大国牵头成立协调小组,开始厘清已有的合作机制中的各种标准,推动各领域标准的统一与施行范围的拓展,争取到2021年能够搭成基本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内部治理框架。从2021年到2049年为战略施行期。对内设立官方理事会和秘书处等常设机构,对外加强与世界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亚开发银行及各国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合作,全面实施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一体化、人力资源与行政能力建设、货币金融安全网建设等方面的规划,不断推进和夯实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五大支柱的基础。

  《报告》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所面临的区域外部压力给予了关切,指出一些国际媒体与专家对丝绸之路经济区进行了“零和博弈”式的解读,将共同利益的建设视为是大国的势力争夺,将区域内国家的合作视为“貌合神离”,但总体而言,区域内主要国家对这一倡议的理解和赞同多于疑虑和反对。

  阿富汗外交部经济合作部总干事瓦赫杜拉-瓦希在会上发言时表示,在亚洲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计划至少有五个,分别反映了对复兴丝绸之路的不同理念,但它们并不会相互排斥,若能通力合作,有所整合,可发挥“力量倍增器”的作用,支撑欧亚大陆乃至更广阔范围的经济融合。

  哈萨克斯坦管理经济战略研究院的法学院教授詹尼斯-坎巴耶夫在闭门讨论会上发言时指出,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需要加强上合组织的作用。“丝绸之路经济带”能否成功取决于上合组织能否转型,从以安全为主要目的转向同时追求深层次和全面的经济合作。这意味着,上合组织将必须由主要充当地区安全的守护者转型为一个基于强大军事的政治和经济两个支柱的组织。

  中国社科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孙壮志认为,作为一种独特的地缘经济合作方式,丝绸之路经济带应该集“三体”于一身。首先它应该是互惠的利益共同体,不断扩大各国的经济贸易联系,特别是地处内陆的中亚国家,可以将地缘上的劣势转变为区位上的优势,在欧亚经济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其次它应该是共赢的发展共同体,各国都可以从合作中受益,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当前的优先方向,加强融资合作,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真正造福于各国人民;再次它应该是开放的合作共同体,涵盖的地理范围非常广阔,区域外的国家也可以参与进来。

  据中国经济网了解,这次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承办。共由来自国内外的40多名智库学者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难点与障碍”“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各国关系”“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中国未来”等议题进行了坦诚交流与闭门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