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民:中俄走近源于美国的战略挤压

时间:2014-10-19浏览:6

  乌克兰军事冲突能持续多久?主要取决于内外两个因素,内部主要是乌政府与东部武装之间的博弈,外部是俄罗斯与美国和欧盟的博弈。从内部来看,冲突双方都没有能力再打下去,乌政府没有能力支持长期战争,民间武装没有外部支持也难以持久。因此,乌克兰军事冲突能持续多久,关键要看外部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美俄还有多大的意愿要打下去。


  危机中美国已基本达成了自己的目的


  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目的第一是打压俄罗斯,事实证明经历了这一轮乌克兰危机之后俄罗斯在政治、经济以及国家形象上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第二是离间俄欧关系,乌克兰危机使欧洲重新认识俄罗斯“可怕”的一面,也使他们对美国更加依赖,特别是前东欧国家,这是美国特别想看到的结果。因为美国急于向亚太转身,这需要更多地借助欧洲盟友的力量为他来牵制俄罗斯;美国第三个目的是重整北约,让北约继续发挥其传统功能,现在除了英国和希腊外,大多数欧洲国家都不愿意掏钱用于国防和军事,乌克兰危机使欧洲国家看到了俄罗斯实实在在的威胁,就连芬兰和瑞典都已考虑放弃中立政策,开始与北约签订共同使用军事设施的协定。从上述三个方面来看,美国已基本达成了自己的目的。


  俄罗斯的目的是不让乌克兰脱离俄罗斯和独联体。在俄罗斯的潜意识里,乌克兰从来就不是一个独立国家,而是俄罗斯的一部分。俄罗斯的目标,上策就是拖住乌克兰让它加入欧亚经济联盟,但是现在来看这很难实现;中策是使乌克兰实现邦联制,俄罗斯对其东部地区发挥更大影响,使乌克兰在俄罗斯与欧盟之间发挥缓冲作用;下策才是“肢解”乌克兰,使乌克兰东部成为独立的国家。为实现上述目标,俄罗斯不惜通过军事介入,以保持对乌克兰的影响力。


  欧盟的主要目标是扩大在欧洲东部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扩充自己的地盘。但是它目前还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背上乌克兰这个包袱。因为现在乌克兰国内在经济、政治、军事上都举步维艰。其战争储备接近耗尽,经济也不可能支撑太久,加之冬季即将来临,如果俄罗斯中断能源供应,乌克兰将无法生存下去。


  目前,俄罗斯虽然遭遇美欧的强力制裁,但普京手中还有牌可打,普京提出的“七点和平建议”对乌克兰是有吸引力的。基于此,俄罗斯国内媒体现在倾向于认为,乌克兰未来有望与俄罗斯实现和解。但是我认为,危机不会在短时间内化解,因为俄、美、欧之间的博弈还会持续,这是对未来走势的基本判断。


  美国对中俄的战略挤压是双方走近的最根本原因


  最近外界舆论炒作,说中国是乌克兰危机的最大受益者,国内学者也有人提出,乌克兰危机将给中国提供十年的战略机遇期,这个观点在国外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我对这一观点持保留意见。我认为,当前中俄关系走近是由美国的对外政策及其与俄罗斯的结构性矛盾造成的,乌克兰危机只是推进中俄走近的一个契机。俄罗斯是当今世界惟一可以使用武力彻底毁灭美国的国家,它所拥有的战略武器一直是美国寝食不安的隐患。更何况俄罗斯这个对手在国际关系上经常往不按常理出牌,美欧对俄罗斯的警惕心一直比较严重。


  今年2月27日,俄罗斯通过决议,决定在俄罗斯联邦委员会内成立一个为军工综合体和军事技术合作提供法律保障的委员会。9月9日又有报道称,俄罗斯军事工业委员会将在近期改变隶属于政府的地位,由总统直接领导,目的是整合军工企业,为俄罗斯的军工现代化提供强有力保障。俄罗斯官方认为,在普京的领导下,军事工业委员会将能更加灵活和高效地解决军方和工业界之间的尖锐问题。所以在军事方面,美欧始终对来自俄罗斯的威胁忧心忡忡。而中国在军事上对美国不构成实质性威胁,美国最紧张的只是中国在远程打击能力方面的建设,因此,尽管战略重心东移,但美国军事防范的重点仍在西边。包括几次推动北约东扩、发展全球打击系统,主要用意是削弱俄罗斯的战略威慑能力。


  可以说,美国对中俄的战略挤压是双方走近的最根本原因。另外,中俄在许多世界重大问题上拥有共同利益,比如在地缘安全问题上、应对地区热点问题、应对颜色革命的问题,维护世界战略稳定等问题上,俄罗斯和中国都有共同的利益。


  中俄走近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俄罗斯对西方幻想的破灭,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向西方看的几次努力都失败了,乌克兰危机开启了前冷战对手之间的直接冲突,这使俄罗斯对美国和欧洲彻底失望了,它不得不重新回到欧亚并重的传统轨道上。在上述大背景下,中俄走近是必然的,乌克兰危机只是促进中俄关系走近的一个因素。(作者,陈建民,中国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欧洲军事研究室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