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海南视窗博鳌4月10日电(记者 宁远)国务委员杨洁篪今天下午在博鳌亚洲论坛“丝绸之路的复兴:对话亚洲领导人”分论坛上发表演讲时表示,丝绸之路是亚洲各国共同历史和辉煌文明的见证,是亚洲人民历史文化自豪感的源泉,也是亚洲各国团结合作的旗帜。
杨洁篪说,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亚洲大家庭的事,希望有关国家和中国共同商量,共同建设,共同受益,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共襄盛举,建设好一带一路。
杨洁篪说,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两大丝绸之路的建设,他在陪同习近平主席访问欧洲时感到,欧洲各界对一带一路很关注、很热心,随着中欧决定共同挖掘丝绸经济带和欧盟政策的契合点,探讨在欧洲之路经济沿岸开展合,丝绸之路不再是历史书上的概念,而是现代物流和中欧合作的故事。沿路人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欧洲对古今丝绸之路的热情并不偶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世界对亚洲古老文明和当今发展潜力的再认识,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背景下东西方交流合作的新趋势。
“欧洲是古代丝绸之路的终点,但丝绸原产于中国,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中国,许多重要地域是在亚洲,中国和亚洲各国人民一路走出这条路,披星戴月维护这条路,对丝绸之路有天然的亲近感。”杨洁篪表示,可以说丝绸之路是亚洲各国共同历史和辉煌文明的见证,是亚洲人民历史文化自豪感的源泉,也是亚洲各国团结合作的旗帜。丝绸之路给了亚洲人历史文化的自信,两千多年前丝绸之路开辟至今,亚洲早已孕育出成熟的文明,生产力、管理水平和开放程度领先世界,很多考古发现和东西方学者都证明了这一点。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发祥地都在亚洲,丝绸、瓷器、铁器、和源于中国的四大发明等都是亚洲的专利。通过丝绸之路,亚洲国家敞开胸怀接纳外国商人和学者,毫无保留地提供最先进的商品的技术。
杨洁篪表示,丝绸之路给了亚洲人发展道路的自信。多样性和多元化是亚洲的特色和优势,丝绸之路上的每一个文明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的社会土壤和发展轨迹,都是平等和独特的,没有高低、优劣的区别,也没有强求一致的必要,基于多样性,商人才能互通有无,智者才能交流,世界才能丰富多彩。古代的丝绸之路不是一条,而是存在许多路径的选择,涵盖亚洲和欧洲广大地区和国家,这对我们今天思考发展的道路问题颇有启示。近现代以来,亚洲人民苦苦探索这条路,经历了很多挫折,结论是发展道路必须立足本国国情,可以借鉴外国经验,但绝不能照搬。基于这一认识,依靠自力更生和国际合作,冷战后的亚洲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经受住了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
丝绸之路给了亚洲人包容合作的自信,通过丝绸之路,东西方以和平、平等的方式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交流。古代中国的耕作和水利灌溉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周边国家的生产力,来自南亚的医学、立法和雕塑艺术在中国得到重视和运用,箜篌和马球是古代游牧民族的发明,在中国音乐史和体育史上都有一席之地。一些宗教教派通过入海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与中国的宗教和谐相处,很多商人得到丝绸之路沿途民众的无私帮助,否则他们寸步难行。
今天亚洲国家的交通和物质条件好多了,区域合作也进入了新阶段。新时代的内涵很重要的一点是互信,中国人讲,人无信不立。法国文豪大仲马说“信任是稀有的珍宝”。古代人们走丝绸之路很难独来独往,需要结伴而行,相互照应,海上行船更需要同舟共济,分工协作。今天我们的技术能力突飞猛进,但交流合作仍面临不少隐性困难。一些亚洲国家之间还存在信任赤字,他们需要就信任问题下更大的基础,互信的基础是尊重历史,以史为鉴,是恪守联合国宪章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以诚相待,互学互助。
杨洁篪说,古代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今天的丝绸之路建设仍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他援引数据说,2013年中国与一带一路的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1/4,过去10年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额年均增长19%,较同期外贸年均增速高4个百分点。今后还有增长的巨大空间。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额到2020年时估计会达到1万亿美元。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投资超过5000亿美元,促进游客约5亿人次,周边国家以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将率先受益,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推进贸易、产业、投资、能源资源、金融以及生态环保合作,深化城市、港口、口岸、产业园区合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协助当地增加就业,增强当地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丝绸之路不是一天建成的,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更非朝夕之功,需要长期的过程,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持之以恒,滴水总会穿石。”杨洁篪表示,亚洲过去的沧桑历史和丝绸之路的兴衰紧密关联,亚洲未来整体振兴与丝绸之路的复兴交融并进,一带一路是亚洲大家庭的事,希望有关国家和中国共同商量,共同建设,共同受益,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共襄盛举,建设好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