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次欧洲之行,就是希望同欧洲朋友一道,在亚欧大陆架起一座友谊和合作之桥”
3月22日至4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在荷兰海牙举行的世界核安全峰会,对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进行国事访问,并展开中国国家元首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和欧盟总部的首次访问。习近平此访开创了中国外交史“多项第一”,并在欧洲掀起“中国热”。法国《世界报》评论说,这是一次“魅力之旅”。
习近平访问的四个欧洲国家在中欧关系中有着代表意义:德国、荷兰分别是中国在欧盟的第一、第二大贸易伙伴,法国是首个与新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比利时是欧盟总部所在地。在位于比利时布鲁日、有着“欧洲政治精英摇篮”之称的欧洲学院发表演讲时,习近平借用在弗拉芒语中布鲁日就是“桥”的意思,强调中国希望同欧洲架起友谊和合作之桥。
人们注意到,一年来习近平的外交足迹已遍及亚非拉和北美,所到之处都掀起阵阵“中国热”。此次同样充满中国魅力的欧洲“架桥之旅”,不仅推动了中欧关系全面提升,也进一步完善了新时期中国外交布局,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五小时与欧盟一起改造世界”
外交部部长王毅说,习近平对欧盟总部的首访是此次欧洲之行“备受关注的一个亮点”,充分显示出新形势下中国对欧盟、对欧洲的高度重视。
比利时最大法文日报《晚报》发表文章指出,首位中国国家主席正式访问欧盟机构,在3月31日这一天内与欧盟机构多位领导人先后举行多场重要会谈,可谓“五小时与欧盟一起改造世界”。
中国社科院国际问题专家吴白乙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说,欧洲是中国全球外交的重要一环,此次访问意义重大,增进了中欧这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间的了解与信任,有助于增强双方在经贸、国际热点问题和全球治理上的合作。
盘点习近平主席访问的重要成果,其一是推动中欧政治关系实现了新突破。四国及欧盟领导人一致表示,高度重视中国的发展,将对华关系作为各自优先取向,中欧要做共同发展进步的战略伙伴。中国和欧盟首次发表联合声明,宣示共同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中法在建交50周年的“知天命”之年,决定共同开创“紧密持久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新时代。中德领导人宣布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中荷、中比关系首次有了明确的政治定位。此访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到访荷兰,中荷决定建立“开放务实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中比宣布建立“全方位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其二,推动中欧经贸合作由量向质跨越,为中欧经贸发展带来新机遇。中方同四国共签署120多项合作协议,涉及领域广泛。双方同意加快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尽早启动中欧自贸协定可行性研究,通过对话协商解决贸易争端。欧方对中国提出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表示了强烈的兴趣,愿积极参与,共同打造亚欧大市场。
其三,凸显了人文元素,促进中欧人文交流互鉴。中国国家元首首次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中法、中德宣布建立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打造双边合作第三支柱。中方决定在荷兰设立首个中国文化中心。中比扩大互派留学生规模。中欧致力于做文明伙伴,互学互鉴。中方将进一步发挥孔子学院作用,推动欧洲汉语教学和中国问题研究。
11天的行程,密集的84场活动,既有国事活动,也有亲民交流。习近平主席访问了法国戴高乐基金会、中法大学旧址、与德国汉学家座谈、看望在德培训的陕西志丹少年足球队员、出席比利时大熊猫园开园仪式,与往访国民众沟通心灵,拉近距离。彭丽媛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促进女童和妇女教育特使”称号,并参观往访国当地学校、医院、文化机构,传递友好感情。
吴白乙说,志丹少年足球队员来自中国西部贫困地区,通过全国对外友协的民间公益项目“彩虹桥工程”接受海外专业训练,看到中国国家领导人和这些孩子的交流,让人感到非常亲切。
在吴白乙看来,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习近平展示了其一以贯之的亲民作风,访问更富有人情味,很好地拉近了与普通民众的距离,增进了彼此的沟通与友谊。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些双边关系的新定位、经贸合作的新拓展、人文交流的新举措以及中国展示的新魅力,表明中欧双方都在用新的战略眼光看待彼此,相互信任加深、伙伴意愿更强、合作领域更广,中欧关系进入新的时期。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战略问题专家陈向阳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说,在当今国际战略格局中,中欧两大力量间彼此更加重视和理解,互动更受瞩目,对中国战略环境改善和推进多极化进程将起到特殊作用,对欧洲摆脱危机实现复苏、应对当前地缘政治挑战、提升战略地位以及应对全球性挑战推进全球治理也是极大的利好。
宣示中国外交理念
访问期间,习近平在欧洲发表了5次精彩的演讲,在当地主流媒体发表了4篇署名文章,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中国的文明观、世界观以及外交理念,进行了深刻而又生动的阐释,为国际体系变革提出新思路,是此访的又一大亮点。
受访专家都谈到,以往中国国家元首在往访国知名媒体上发表文章的不多,更多采用的是接受当地媒体采访的形式阐述中方相关政策和观点。通过不同场合的演讲和署名文章,主动发出中国的声音,是中国公共外交的一大创新和进步。
无论是在演讲还是署名文章中,习近平常常巧妙运用一些感人的真实故事和耳熟能详的名言俗语来唤起听众和读者的共鸣,比如引用中国和比利时两位普通人的故事阐述中欧友谊,引用德国谚语“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讲述交流的重要性,引用法国作家雨果名言“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来说明对待不同文明应有的包容态度等。
吴白乙说,这一新的外交手法更符合我国开放大国的形象,符合外部希望更多了解中国的预期,展示了中国领导人的新型外交风格和魅力,传递了中国对自身发展道路、改革前景和世界观的信心。
站在世界和谐和人类进步的高度,习近平提出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理念。他指出,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也是包容的。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中华文明将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习近平全面阐述中国的和平发展主张,赋予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时代内涵。今年是一战爆发100周年、二战爆发75周年,国际社会思考战争与和平的启示。习近平选择在德国发表演讲,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国近现代屡遭外来入侵的境遇以及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需要和平安宁国际环境等多角度,论述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强调这一选择来源于对世界大势的把握,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郑重宣示中国不走“国强必霸”的老路,将始终坚持和平发展,也希望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
法国参议院副议长、前总理拉法兰说,习近平强调文明交流互鉴和和平发展的主张,这给人们带来希望。
在核安全峰会上,习近平首次全面阐释了中国的核安全观,引发国际社会积极反响。意大利国际事务评论家马西莫·扎乌里尼说,习近平在核安全峰会上的发言“睿智而合理”。
陈向阳对《瞭望》新闻周刊指出,习近平阐释中国外交理念和中国智慧,内容既包括对中华历史文化和思想底蕴的介绍,又谈到了中国对当今国家间、文明间关系,对世界发展的看法和主张;形式上多次引用东道国熟悉的谚语和中国古语,以对方容易接受的方式娓娓道出中国理念,富有思想力、亲和力和说服力,充分增强了中国的话语权,表明中国的文化外交、软实力外交上了一个新台阶。
引导正确认知中国
“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探索,终于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而中国梦是追求和平的梦、追求幸福的梦、奉献世界的梦。”
访问期间,习近平利用会谈、演讲各种场合,纵论古今、深入浅出,宣介中国,交流治国理政经验。
习近平的讲话亲切坦诚而又坚定。他面带微笑,语气从容,向听众娓娓道来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向欧洲各界展现了一个全面、真实和立体的中国,引导外界正确认知中国。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评论说,习近平以友善的微笑展示了中国的自我理解。
访问过程中,习近平多次强调,了解中国,切忌盲人摸象,要以客观、历史、多维的眼光,感知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中国愿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加强与外界沟通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将增进自身的道路信心和文化自信,以耐力和定力,潜移默化、水滴石穿,化解偏见,消除误解。他鼓励往访国各界,特别是政治家和青年多到中国访问,了解真实的中国。
意大利罗伯特·舒曼高级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马可·圣菲利波说,习近平访欧展现了更为“国际化、开放、充满活力”的中国形象。
就在习近平结束欧洲之行返京的同时,中国政府发布了《深化互利共赢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这是中国政府第二份对欧盟政策文件,在总结过去十年中欧关系发展成就的基础上,规划了今后五到十年合作蓝图。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评论说,这份文件22次提到和平,59次提到发展,123次提到合作,从中不难看出中国对中欧关系发展的基本思路。
曲星注意到,习近平在3月31日会见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时说,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欧是利益高度交融的命运共同体。曲星说,这是中国第一次对欧洲作出类似表述。
诚如王毅所言,中欧合作,世界将更安全、更均衡、更美好。(记者 皇甫平丽)
中欧合作新动力新内涵
文/诸葛蔡延
作为当今世界最具代表性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国家集团,中欧是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的两支重要力量。中欧之间没有历史悬疑问题,也不存在根本利害冲突,双方有的是彼此相互扶持和发展壮大的战略共识,有的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共同历史责任。
中欧已经建立起多种战略和对话机制,正在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政治和战略合作,就重大战略问题和共同关切的问题进行广泛沟通。
中欧还在应对气候变化、打击恐怖主义、维护能源和粮食安全、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和全球治理等全球及地区热点问题上开展有益的合作。
习主席此访涵盖了欧洲大小国家和欧盟总部,不仅体现出中国外交一贯秉承的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原则,也释放出中国高度重视欧洲并致力于全面加强与欧洲关系的强烈信号。
习主席结束访欧后,中国发表了第二份对欧盟政策文件,表明中国真心实意地支持繁荣、强大、团结的欧洲,始终支持欧洲的一体化进程,始终支持欧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中方也希望欧方以更正面和积极的心态来看待中欧发展。唯如此,双方才能不断推进政治合作、深化战略互信,才能使中欧关系在更高水平上发展。
中国是最大的新兴经济体,欧盟是最大的发达经济体,中欧经济总量相加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中欧贸易额过去十年翻了两番,去年达到5591亿美元。2008年以来,中欧经贸合作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双重挑战,不仅“转危为机”,而且相互依存度和共同利益都在增加。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2013年,中欧共同制定了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涉及100多个领域的合作。习主席访欧期间,中国同荷兰、法国、德国和比利时签署了一系列的合作协议和文件,涉及经贸、核能、航空航天、金融等20多个领域。双方还设定了202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0000亿美元的宏伟目标,致力于“中国和欧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双引擎”。
当前,中国和欧洲都在推改革、调结构、促转型,而且双方改革的任务和方向都有很高的契合度。这为中欧双方的务实合作带来了新的增长动力,是中欧合作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除了科技创新、节能环保、双向投资等新的合作领域外,双方在宏观经济、公共政策、区域发展、农村发展、社会民生等领域有巨大的合作潜力,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推进世界的发展与进步。
中国和欧洲都曾孕育过灿烂的古老文明,如今依然繁荣发展、生机勃勃。作为东西方文明的两大杰出代表,中国和欧洲将以此次访问为开端,共同携手,共创未来,力争成为不同文化传统、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模式之间和而不同、友好交流的典范。
中欧未来合作的蓝图已经绘就,前景美好而宽广。中国和欧洲的交流与合作不仅对各自的发展有利,对世界和平也将作出贡献。只要双方朝着“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的目标,以长远的战略眼光把握好中欧关系的发展方向,以包容的心态看待彼此,以务实的方式推进合作,中欧关系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