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一带一路”问题的深入研究,聚焦“一带一路”建设法律服务及实务合作,第四届“一带一路”法律服务论坛暨“一带一路”安全合作与国际争端解决高端论坛于2021年11月5日在中国-上合基地举行。此次会议由上海政法学院、上海仲裁委员会主办,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四庭“一带一路”司法研究基地、上海市法学会“一带一路”法律研究会、上海全球安全治理研究院、上海市“一带一路”安全合作与中国海外利益保护协同创新中心承办,段和段律师事务所协办。
本次论坛以“一带一路”法律服务为主题,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聚焦“一带一路”经贸规则构建与创新、“一带一路”与地区安全、“一带一路”争端解决和“一带一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等议题。来自牛津大学、吉林大学、河北大学、南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政法学院等国内外高校,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国家电网集团能源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迪拜国际金融中心法院、上海仲裁委员会、段和段律师事务所、中伦律师事务所等实务部门和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
本次论坛分为全体大会和分论坛两大部分。全体大会包含开幕式、主旨演讲、特邀嘉宾演讲及揭牌仪式与《“一带一路”法律研究》第3卷新书发布四大环节。开幕式由上海政法学院党委副书记、上海市法学会“一带一路”法律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潘牧天主持。上海市法学会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会长施伟东,上海政法学院校长、上海仲裁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法学会“一带一路”法律研究会会长、上海市“一带一路”安全合作与中国海外利益保护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刘晓红出席会议并致辞。
施伟东指出,法治作为共建“一带一路”顺利运作的重要维系,也作为共建“一带一路”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法治化贯穿“一带一路”建设的始终。而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首先,我国对外需要通过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签订贸易与投资协定等法律方式保障相关方利益,对内需要通过完善涉外法律体系,形成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其次,共建“一带一路”也需要各国形成法治共识,逐步形成国际法律共同体。只有推进法治建设与法治合作,才能保障“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施伟东表示,此次论坛汇集了众多专家学者、行业领军人物、法律界同仁, 聚焦上海合作组织法治研究、经贸规则构建、争端解决、国家安全与海外利益保护、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等议题,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广纳真知灼见,广聚学术资源,为未来学术研究寻求新思路、拓展新途径。
刘晓红代表上海政法学院对本次“一带一路”法律服务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向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刘晓红表示,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8周年。在过去的八年里,“一带一路”已经成为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和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政治和法治状况复杂多元,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国家安全、反垄断、环境保护、劳务、税收以及行业限制等方面的规定迥异,相关法律还经常因外部经济、政治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因此,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就需要学术界和实务界更加深入地研究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政策,进一步加强各国的司法合作,同时强化对争端的高效和理性解决。同时,“一带一路”法律服务建设的推进和顺利发展也离不开大量高素质的涉外法律人才。教育部在今年年初选取了全国15所高校开设法律硕士(涉外律师)方向研究生培养项目,我校荣幸入选,这将为我校进一步加强涉外法治高端人才培养提供重要平台和更加有力的保障。
主旨演讲环节由上海市法学会“一带一路”法律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陈力教授主持,上海社科院原院长、上海市“一带一路”安全合作与中国海外利益保护协同创新中心理事长张道根,上海市法学会国际法研究会会长、复旦大学教授龚柏华,牛津大学争端解决实验室教授马克·贝尔(线上),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上海市“一带一路”安全合作与中国海外利益保护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黄仁伟,上海仲裁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范铭超,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沈伟,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何志鹏(线上)分别就“世界局势之变与中国发展之思”、“‘一带一路’沿线投资的法律新问题”、“Eight Years of Belt and Road Success, and the Next Phase for Legal and Dispute Resolution Cooperation”、“‘一带一路’的国际规则和国际秩序之争”、“‘一带一路’与上海建设面向全球的亚太仲裁中心”、“一带一路’上的货币争拗——主权放贷、‘债务陷阱’及其他”及“‘一带一路’的特质与争端解决的方向”发表了主旨演讲。
特邀嘉宾演讲环节由上海人民政府参事关保英教授主持,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主席作为特邀嘉宾发表了题为“‘一带一路’建设要注重国内法和国际法竞合”的精彩演讲。周汉民主席指出,我们应当以“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作为“一带一路”的指导理念,以构建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全球治理新秩序,核心是要加强“一带一路”的法治保障,因此需要国内加强“一带一路”法治保障理论研究和制度体系的创新。“一带一路”的法治建设面临包括外部环境、企业层面、制度层面、国际法、国内法领域五方面的挑战。此外,周汉民主席提示企业应当重点关注三方面的问题:第一是中国企业要走向世界,一定要克服重行业轻商务的思维习惯,其中特别强调了尽职调查的问题;第二是关于企业自信问题。但是自信有五个“不代表”——自信不代表可以不尊崇商务与法律的思维为指导原则,不代表可以放弃对规则的畏惧感,不代表可以放弃对法律的尊重,不代表可以忽视可预见的风险,也不代表可以放弃基本的商务准则;第三是文化融合问题,企业需要尊重投资地的公序良俗,应在稳健运行中合理植入中国的文化与经验。
在全体大会进行过程中,会议还举行了上海市“一带一路”安全合作与中国海外利益保护协同创新中心揭牌仪式及《 “一带一路”法律研究》第3卷新书发布会。
分论坛部分设三个分会场,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围绕“一带一路”经贸规则构建与创新、“一带一路”安全合作、“一带一路”争端解决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闭幕式由上海政法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学科建设办主任石其宝主持。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贸易谈判学院讲师杨立民、上海政法学院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杨友孙和上海政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副院长石俭平分别代表各分论坛就该论坛具体讨论成果进行了汇报。段和段律师事务所全球董事局执行主席吴坚和上海政法学院国际法学院特聘院长徐国建进行了闭幕致辞。
本论坛已经成为从事法学教学、研究、服务工作的法律工作者们相聚的盛会,是大家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相互切磋的良好平台。在本次论坛中,众多专家学者和实务工作者以思想交流为引领,以务实合作为依托,集思广益、畅所欲言,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更多的解决思路和智力支持。